滦河

  • 中国华北地区重要河流(参见彩图Ⅰ—6)。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骆驼沟乡小梁山,流经内蒙古、辽宁、河北3省(自治区)的27个县、旗、区,于河北省乐亭县注入渤海,全长888km(见图)。流域面积5.44万km2,其中山区占81%,平原占19%。 滦河水系示意图 Ⅰ—6 海河、滦河流域示意图 滦河流域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流域北部、东部以苏克科鲁山、七老图山及松岭为界,西部以燕山为界,南临渤海。流域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三大地貌类型,高原分布于西北部,海拔1 400~1 600m;山地分布在高原以南,平原以北,坡度一般在20°~40°之间,包括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区;平原分布在流域南部,属山前倾斜平原,纵坡1/300~1/1000,地表以黄土、亚沙土和沙土为主。流域地跨温带和暖温带,故自北而南分布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两个植被带。滦河支流众多,水量比较丰沛,沿途汇入的常年有水支流约500条,其中一级支流33条,总长2 042km。在一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10条,即闪电河、小滦河、兴州河、伊逊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和青龙河。滦河流域习惯上还包括冀东沿海诸河,主要有陡河、沙河等10多条单独入海的较小河流。滦河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气候复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52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5亿m3,地下水资源量30亿m3,扣除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部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5.21亿m3。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650MW。1998年滦河流域总人口1 018万人,耕地90万hm2,粮食产量442万t。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铁矿、金矿、铂矿和钯矿。主要工业为采矿、冶金、水泥、轻工、化工业。流域内常发生水旱灾害,历史上1883年、1886年、1887年连年发生大洪水,1962年大洪水使8县、市的39万hm2耕地受灾。1972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旱,承德地区受灾面积19万hm2,较前一年粮食减产42%。1949年以后,对滦河水系进行了有计划的治理。20世纪末期,滦河流域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206座,水库总库容39.11亿m3,大型水库主要有潘家口、桃林口、大黑汀水库。主要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青(青龙河)入秦(秦皇岛)等工程。全流域灌溉面积发展到36万hm2,建成水电站装机200MW,山区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了初步治理,滦河下游堤防不断加强。上述工程发挥了重要的防洪减灾、城市供水的作用,缓解了京、津、唐、秦水源紧缺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法国水法》

  • 法国制定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计划的根本依据。法国政府于1964年12月16日颁布第一部水法,采用政府与用户共同负责的原则并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该法实行20多年后,既充分显示了依照水法行使职能的功效,也逐渐显露出其薄弱点。为此,法国政府对该法进行修改,于1992年1月3日经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通过,由法国总统颁布新水法。新水法包括总则、水的调度和管理、关于地方权力机构的介入和附则4部分,共48条。总则水是国家的公共财产;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可用资源的开发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并遵守自然平衡法则;任何人在法律、规章范围内都有使用水的权力。水的调度和管理水的管理应是综合的,既管理地表水,又管理地下水,既从数量上管,又从质量上管,并着眼于长远利益,考虑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最恰当的地理范围是自然水文流域;各流域管理机构制定水开发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并协助地方当局、相关用方、国家三方代表组成的水委员会起草、修正和监督执行水开发和管理规则。有关地表水、地下水或海洋水体的水质保护和水量分配的原则由“国家会议”的法令来决定;用水均按实际用水量交纳水费;任何人造成水域污染导致人身健康受害、危害正常供水和生态环境的,将被处以罚款甚至判以2个月至2年的监禁。关于地方权力机构的介入地方机构及其组织,有权在该地区水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划确定的框架体系内,从事对公众有利的基础设施等项目的研究与实施;社区承担为集体性卫生系统支付有关费用,特别是废水处理厂和有关消除污染废弃物的系统。附则明确修改和废止以前的有关法令条款。

国际水办公室

  • 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进行专业培训、信息交流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前身是1976年创立的利摩日水研究院(Water Institute of Limoges )。1991年经法国政府批准,与法国水研究协会(French Association for Water Studies, AFEE)和国际水资源管理培训中心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r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EFIGRE)等合并,成立国际水办公室,法文为Office International de L'eau,OIEau。国际水办公室为非赢利性机构,其宗旨是通过专业培训、信息交流和其他各种活动提高世界各国的水管理水平。它致力于联络法国、欧洲其他各国以至全世界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合作伙伴,以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合作网。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包括双边或多边合作机构、政府部门、水有关的机构、地方社团、大学、工业学校、研究中心、土地开发公司、供水商和专业人员、工业企业家、专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该办公室由24人组成的董事会管理,董事由各成员单位推荐经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再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管理局。管理局由主席、副主席、秘书和司库组成。办公室主任由董事会任命,负责日常工作。在利摩日和苏太兰设有培训和信息服务部,在索菲亚—安悌坡利斯设有国际合作部。协会通过下设的法国国家水专业培训中心和法国国家水信息中心开展培训、信息交流、组织国际会议及其他活动。会刊名《国际信息》(International News)。至2000年,国际水办公室已有来自世界各国成员单位149个,其中法国114个,其他国家成员单位35个。网址:http://www.oieau.fr

亚马孙河

  • 世界流域面积和入海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上源为乌卡亚利河和马拉尼翁河,均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坡,两河穿越崇山峻岭后于秘鲁的瑙塔附近汇合,称亚马孙河。东流横穿巴西的北部,于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见图)。从乌卡亚利河河源算起,全河长6 436 km,居世界第二位。干流接纳源自安第斯山脉东坡、圭亚那高原南坡、巴西高原西部与北部的大小支流1 000多条,其中河长在1 500 km以上的支流有17条,如左岸的普图马约河、雅普拉河、内格罗河,右岸的茹鲁阿河、普鲁斯河、马代拉河、塔帕若斯河、托坎廷斯河等。这些干支流蜿蜒流经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圭亚那、巴西等7国。全河流域面积705万km2,约占南美洲面积的39%,干流穿越的亚马孙平原面积达560万km2,是世界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河水系示意图 亚马孙河流域均处在赤道附近的多雨区,年降水量多在1 500 mm以上。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均匀,并有安第斯山脉的冰雪融水补给,加之中下游左右岸支流流域的雨季相互协调,使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均得到补偿,终年丰沛,季节变化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达66 000亿m3,超过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7。河口平均流量为21万m3/s,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于2万m3/s。亚马孙河每年有2次洪水,大洪水期发生于3~6月,次洪水期出现于10~11月,枯水期在6~9月。平水时,中游马瑙斯附近河宽在5 km以上,下游为20 km,河口段达80 km。洪水时,中下游水面宽80~250 km,水深20~50 m,最大水深100 m,汪洋一片,因此,亚马孙河素有“河海”之称。河口呈喇叭型海湾,宽达240 km,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潮水可深入内陆960 km,河口潮差达5 m多。亚马孙河每年携带入海的泥沙量约5亿t,在远离河口300 km的大西洋上,还可看到黄浊的水流。亚马孙河水面比较平缓,终年不结冰,巴西境内水深大都在45 m以上,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3 000 t海轮沿干流可上溯至3 680 km的秘鲁伊基托斯,7 000 t海轮可达巴西的马瑙斯。整个水系通航河道总长2.5万km以上,各大支流的下游与干流联成一个庞大的航运系统。亚马孙河的许多支流从山地或高原进入平原,形成一系列急流或瀑布,有丰富水力资源,总蕴藏量约2.79亿kW。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支流水电资源,1981年投入运行的阿马卢萨水电站装机容量1 780 MW,1995年投入运行的特龙贝塔斯河上的卡舒埃拉—波特埃拉水电站装机容量1 400 MW。

水法

  • 有关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人类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水事关系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水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51年,各诸侯国订立的盟约中就有禁止修建危害他人利益的堤坝的规定。在历代著名的法典,如《唐六典》、《唐律疏义》、《水部式》等都有水法规可考。唐《水部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利法典。中国古代水利法典的主要内容包括:防汛和河防调度;灌溉管理和用水分配制度;运河和漕运管理制度;水力碾盘的管理制度;劳务负担制度等。其侧重点在于水行政管理和规定庶民的义务。中国近代的水法以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和《水利法》为代表。1942年颁布的《水利法》是以清代法典为基础,吸收了西方法学理论,内容比较完整的水法律。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许多地方出现供水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都重视水法律的制定,许多国家制定了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项水事活动的综合性水法,有些国家还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法律。如美国《水资源规划法规》,日本《河川法》、《特定多目标水库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水污染防止法》等专项水法律。这些水法律的内容,一般包括水的所有权、用水许可、防洪、水源保护、用水纠纷处理、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奖惩等方面的规定。水法律的宗旨、调整的内容和各项法律制度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不同而变化。近代水法律突出的特点是:①体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②以流域为单元,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实行综合管理;③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和规划;④把水作为一种有价的资源进行管理,用水需要交费;⑤公众参与水管理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中国水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了加强水管理,制定了大量的水行政法规或政令。1984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部水法律。1988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水事的基本法,2002年8月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1年6月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8年1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依法治水的新阶段。

莱茵河

  • 欧洲大河之一,欧洲最大的水运动脉。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见图)。干流全长1 320km,流域面积22.4万km2,其中德国境内流域面积16万km2。瑞士巴塞尔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河床坡度大,呈阶梯状,为高山型河流。此河段春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德国与瑞士接壤的博登湖以下,左岸有阿勒河汇入,水量增加,巴塞尔处年平均流量1000m3/s,年最高水位出现在6~7月。巴塞尔到波恩为中游,其中巴塞尔到美因茨一段河流,蜿蜒于宽广的阶状谷地中,为著名的上莱茵低地,河床坡度较小,河道弯曲,经裁弯取直治理,定期进行疏导,通航便利;美因茨到波恩,河流穿过片岩山地,河床变窄,流速增加。波恩以下为下游,河流进入德国西部平原和荷兰低地,河口地区汊道发育。莱茵河主要支流左岸有阿勒河、摩泽尔河,右岸有内卡河、美因河、兰河和鲁尔河等。 莱茵河水系示意图 莱茵河上游春夏冰雪融化,水量增多,下游冬季降雨丰沛,河口年平均流量2 500m3/s,年入海水量约790亿m3。莱茵河水利发达,水运便利。修建了大量运河、水闸、堤防、水库、水电站等。干流巴塞尔以下886km可通航,科隆以下可通一般海轮。因有运河与多瑙河、塞纳河、罗讷河、马斯河、埃姆斯河、威悉河、易北河等相通,是瑞士、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重要航道并沟通北海、黑海与地中海,成为贯通欧洲南北的大动脉。干支流有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建有水电站几十座,装机7 330mW,年发电量达272亿kW·h。沿河两岸,居民和工业城市密集,重要城镇有瑞士的康斯坦茨、巴塞尔,德国的美因茨、威斯巴登、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和荷兰的鹿特丹等。莱茵河是一条水患频繁的河流,1814~1955年的142年中,有69次洪水的水位高出科隆地面8m。莱茵河洪峰流量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量降水和冰雪融水。巴塞尔上游河段河床较低,一般没有大水泛滥,博登湖可以调节山区洪水。巴塞尔到美因茨河段靠堤防保护。波恩以下的下游堤防高3~5m,总长300km,保护约600km2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莱茵河水体受到污染,部分河段缺氧,水质恶化,有欧洲最大“下水道”之称。为了治理水污染,该河沿岸各国于1963年成立了防止莱茵河污染国际委员会,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

鄱阳湖

  •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与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通称为中国五大淡水湖。古称彭蠡、彭泽、彭湖,隋代改为今名。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以南,庐山东麓。湖区由地壳凹陷沉降而成,地壳仍在继续活动,九江市至德安一带为隆起区,东部都昌、波阳一带为下陷区。鄱阳湖南北长约170 km,东西宽约70 km,在湖口处湖面水位21 m时,湖面面积3 841 km2,相应容积260亿m3。湖内有岛屿25处,面积约100 km2。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纳赣江、抚河、饶河(鄱江)、信江、修水五河之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见图)。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多年平均出湖水量1 460亿m3。长江洪水期,鄱阳湖削减五河入江洪水,少数年份也可调蓄长江干流部分洪水,减轻下游干流洪水威胁。(参见彩图Ⅰ—15、60) 鄱阳湖水系示意图 Ⅰ—15 鄱阳湖卫星彩色影像图周乐群供稿 Ⅰ—60 鄱阳湖候鸟董保华摄 鄱阳湖水位、水面积变化都很大,湖水位变幅一般为10 m左右,历史最大为15.8 m,相应水面积比为130倍。低水位时湖面呈河道型,南北最大水位差6 m左右,湖面积只有30 km2,中水位时才呈湖泊型。鄱阳湖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已开始筑堤防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湖区新修和整修了约3 000 km圩堤,兴修了一大批蓄水工程,堤防已基本达到抗御1954年型洪水防洪标准,但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影响,调蓄能力降低,有些河道尾闾段失去或降低了通航能力。1998年大洪水,湖口水位高达22.58 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78 m,超历史最高水位历时29 d,湖区万亩以下圩堤、重点圩堤大部溃决,圩内124万人受灾,8.5万hm2耕地受淹。鄱阳湖滨湖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农业产区。湖水水质优良,养料充足,鸟类和水生物种类繁多,为国际组织“人和生物圈”确定的自然保护区(参见彩图Ⅰ—60)。 Ⅰ—60 鄱阳湖候鸟董保华摄

多瑙河

  • 欧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德国南部的黑林山东麓,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等9国,于罗马尼亚最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是欧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奥地利维也纳以上为上游,河道沿巴伐利亚高原的北缘自西向东流,穿行于山地、丘陵之间,河谷窄深,河床坡降大,多险滩湍流,经过捷克高原南部的丘陵地区,进入维也纳盆地。上游接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坡的莱希河、伊萨尔河、因河等。维也纳至塞尔维亚和黑山与罗马尼亚之间的铁门峡谷为中游,河谷宽阔,河道弯曲,水流平缓,多汊河。中游接纳摩拉瓦河、瓦赫河、赫龙河、蒂萨河及德拉瓦河、萨瓦河、南摩拉瓦河等。铁门附近,河流进入长达140km的峡谷,有的谷宽仅150~200m,水深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铁门以下为下游,河谷宽阔,接近河口时,河网密布,形成长达80km的三角洲,河宽达15~20km。下游接纳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南坡的奥尔特河、锡雷特河、普鲁特河等左岸支流,而右岸支流较少,且多为源短小河(见图)。多瑙河全长2 850km,流域面积81.6万km2,有大小支流300多条。流域属温带气候区,具有由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性质。干支流的上游地区年降水量1000~1 500mm,中下游平原地区为700~1000mm,冬季降雪占年降水量10%~30%。春季河流水位上涨,以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融雪水补给为主,高水位一直延续至夏季。夏末秋初,河水位下降。秋季由雨水补给,水位再次上升。冬季河流封冻期不长。河口年平均流量为6 430m3/s,年入海水量2 030亿m3。多瑙河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程度很高的河流。干流规划水电站74级,装机容量8 230mW。已建和在建梯级水电站53级,总装机容量5 350mW,其中1970年由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共同建成的铁门水电站,装机2 050mW,是多瑙河流域最大的水电站;1983年,两国又合建铁门2级电站装机432mW。流域内各支流已建装机容量100mW以上的水电站29座,共计装机容量8 300mW。干流梯级水电站均建有船闸,可以通航。多瑙河干流为自由通航的国际航道,德国乌尔姆以下2 500km航道航运繁忙。干流沿岸有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等城市,支流可通索非亚和布加勒斯特,旅游业很发达。德国已在多瑙河上游凯尔海姆建成向北通至莱茵河支流美因河的莱茵河—多瑙河运河,从而构成黑海至北海、贯穿欧洲大陆的水上运输大动脉。中下游已发展灌溉面积500万hm2,远景将逐渐扩大。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防洪任务很重,除堤防外,还开挖一条分洪道,可分洪5 200m3/s。匈牙利境内修有400km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多瑙河水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