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

  • 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大河,与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通称为中国七大江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市崇明岛入东海(参见彩图Ⅰ—3)。支流伸展到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8省、自治区。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2,干流长6 397km,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Ⅰ—3 长江流域示意图 长江水系示意图 长江江源为青海省沱沱河(参见彩图Ⅰ—22),与南支当曲汇合后为通天河,继与北支楚玛尔河相汇,于玉树县接纳巴塘河后称金沙江,在四川宜宾附近岷江汇入后始称长江。长江在宜宾至湖北宜昌间,又称川江;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矶段,又称荆江;江苏镇江以下因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今扬州)故亦名扬子江,国际上对长江普遍使用英文译名Yangtze River。 Ⅰ—22 长江源——沱沱河董保华摄 长江流域位置在24°27′~35°54′N,90°33′~122°19′E之间,跨越11个纬距,32个经距,呈东西长,南北短的流域形状。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呈现三大阶梯状:一级阶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3 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海拔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海拔均在500m以下。长江流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84.7%,平原面积仅占11.3%,河流、湖泊和水库约占4%。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段,长约4 504km,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该河段落差大,峡谷深,水流湍急,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金沙江石鼓以下的虎跳峡(又称虎跳涧)是著名的峡谷(参见彩图Ⅰ—25),长16km,落差170m,山高谷深,高差达2 500~3000m,最窄处河宽仅30m,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峡谷;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起重庆市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长192km,河谷深1000~1 500m,具有修筑高坝的地形、地质条件。从宜昌到江西省湖口为中游段,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中游进入广大平原,河道比降变缓,与众多湖泊相连,其间主要支流清江,汉水,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鄱阳湖赣、抚、饶(鄱)、信、修五河也通过两湖汇入长江。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段,长938km,流域面积12万km2。该段江宽水深,比降平缓,安徽省大通以下为感潮段,挟沙能力减弱,在江道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数十处江心沙洲,其中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1 083km2,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也是中国第三大岛。长江三角洲水网稠密,河湖纵横,是中国重要的稻谷和淡水鱼产地。太湖位于长江南岸三角洲。 Ⅰ—25 金沙江虎跳峡董保华摄 长江水系庞大,有支流7000余条,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437条;流域面积1万km2以上的支流4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水、赣江等流域面积均在8万km2以上。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 100mm,长江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9 760亿m3。干流总落差5 400m,干支流水力蕴藏量约268 GW,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为197GW。干支流通航河道3600余条,通航里程5.7万km。其中,1000t级以上航道3042km,500t级航道1596km,300t级航道2108km。长江干流宜宾新市镇以下2900km,可全年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丰水期可抵武汉。可供养鱼的淡水面积190余万hm2,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鱼基地,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长江还拥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鱼类中华鲟、扬子鳄。2000年,全流域有人口4.27亿人,耕地2237万hm2,土质肥沃,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5%左右,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55%,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长江流域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暴雨集中,易生洪涝;降水不能满足作物需水时,又导致旱灾。长江中下游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据历史记载,自西汉到清末(公元前206年~公元1911年)2000多年间,发生洪水灾害214次,平均10年一次。1921年以来,发生较大洪水共12次,其中1931、1935、1954年和1998年的洪水灾害尤为严重。中下游平原,除受洪灾外,还常遭受渍涝灾害(参见长江洪水)。上游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中下游丘陵地区旱灾也很频繁(参见长江水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综合治理长江,取得了很大成就。截至2000年,整修、加高加固荆江大堤、同马大堤、无为大堤等以及下游干流江堤3 600km,支堤、民堤约6万多km;修建了荆江分洪区、汉水杜家台分洪区、洪湖隔堤等大小40处分蓄洪区,安排分洪容量500余亿m3;进行了下荆江裁弯取直和中下游河道整治。1998年大水以后,沿江主要干堤进一步得到整修加固,为了消除重要堤防隐患,建设隐蔽工程。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水库4万余座,总库容1 500多亿m3,其中大型水库132座,总库容1 018亿m3;机电排灌站24万余处,装机9 350mW。20世纪末,荆江大堤约能防御10年一遇洪水,如利用荆江分洪工程,上荆江可防御40年一遇洪水。武汉市堤防、无为大堤等重要堤段能防御约20年一遇的洪水,运用分蓄洪区后,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与堤防、蓄滞洪区和支流水库联合运用,遇100年一遇洪水,可不使用荆江分洪区,将改变长江中游防洪的被动局面。2000年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约1 49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2%;除涝面积约402万hm2,占易涝面积的85%。全流域已建和在建大中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42 700mW,年发电量1 912亿kW·h; 已建的大型水电站主要有:长江葛洲坝(2 715mW)、雅砻江二滩(3 300mW)、清江隔河岩(1200mW)、沅江五强溪(1200mW)、 汉水丹江口(900mW)和安康(800mW)、大渡河龚嘴(700mW)、白龙江宝珠寺(700mW)、乌江乌江渡(630mW)、大渡河铜街子(600mW)、乌江东风(510mW)、耒水东江(500mW)、赣江万安(500mW)、资水柘溪(447.5mW)、酉水凤滩(400mW)、白龙江碧口(300mW)等;正在建设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装机容量18 200mW,年发电量847亿kW·h。长江口正在建设深水航道工程。这些工程大都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其中,葛洲坝水利枢纽是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个拦河水利工程,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电能,改善了三峡峡区下段的通航条件,而且在科研设计、施工管理方面,都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松花江

  • 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中国七大江河(参见长江)之一。松花江在隋代称难河、唐代称那水,辽金两代称鸭子河、混同江,清代称混同江、松花江。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南源又称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北源为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南麓。两源在松原市三岔河口汇合后称松花江。松花江自三岔河口东北流,经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在同江市汇入黑龙江(见图,参见彩图Ⅰ—41~43、75)。第二松花江长958km,嫩江长1 370km,松花江干流长939km。其他支流有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牡丹江、倭肯河、汤旺河、梧桐河等。 Ⅰ—41 松花江之源——长白山天池董保华摄 Ⅰ—42 松花江畔风光萧巨青摄 Ⅰ—43 松花江畔(吉林市)雾松王跃刚摄 Ⅰ—75 长白山天池瀑布董保华摄 松花江流域位于41°41′~51°38′N,119°52′~132°31′E之间。流域西部为大兴安岭山脉,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东南为完达山脉、长白山脉和龙岗山脉,中间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一部分。流域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辽宁等4省(自治区),流域总面积55.68万km2,其中第二松花江为7.34万km2,嫩江为29.7万km2。流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1%,丘陵占15%,平原占23.9%,江湖占0.1%。流域内黑土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多沼泽湿地,著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在流域西部。世界著名的堰塞湖——镜泊湖坐落在流域东部的牡丹江上(参见彩图Ⅺ—17、Ⅰ—74)。 Ⅺ—17 黑龙江扎龙湿地高再胜摄 Ⅰ—74 镜泊湖吊水楼瀑布高再胜摄 松花江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十分明显,冬季严寒漫长,夏秋季降水集中,春季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3~5℃,7月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冬季最低-50℃。无霜期100~150 d。江水封冻时间为11月中下旬,解冻在4月中下旬,封冻期约150 d,土壤冻层深1.5~2.5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26.8mm,长白山、小兴安岭南侧降水量700~800mm,松嫩平原降水量350~400mm。年降水有明显丰枯变化。全流域多年平均地表年径流量735亿m3,其中嫩江251亿m3,第二松花江165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131.4亿m3。可开发的水能资源6.41GW。2000年流域内总人口5 5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60%;耕地1 070万hm2,牧草地930万hm2。主要城市有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吉林、松原、白城和乌兰浩特。流域内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松嫩平原大庆、松原是中国的重要石油产地,鹤岗、双鸭山和鸡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质肥沃,雨热同期,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流域内盛产人参、鹿茸和貂皮等名贵物产。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重要铁路干线有京哈、滨洲、通让、滨绥,重要公路有哈大、吉长、同三、哈绥等高等级公路和102、201、203、301、302等国道。流域内水旱灾害严重,松嫩平原及其西部春季常发生旱灾。夏秋季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又多发生洪灾和涝灾。1932年洪水,哈尔滨市区被淹,2/3人口受灾,仅黑龙江省受淹农田就达190万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发生10次大洪水,其中1998年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松花江哈尔滨河段相当于300年一遇,受灾县、市88个,受灾人口达1 733万人,受灾农田494.5万hm2。松花江流域开发治理较晚。1949年前,仅有查哈阳、前郭两处较大灌区和尚未全部建成的丰满水电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治理松花江,先后修建了干支流堤防,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开发三江平原。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庆油田和松嫩平原的开发,先后修建了“南部引嫩”、“北部引嫩”和“中部引嫩”工程,以保证大庆和农业灌溉用水。截至2000年,共建设主要江河堤防4 440km;大中小型水库1 648座,总库容321亿m3,其中大型水库24座,库容267.7亿m3;农田可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哈尔滨市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齐齐哈尔、佳木斯市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万亩以上灌区274处,机电井24.48万眼,排灌站装机84万kW,有效灌溉面积270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万km2;已建大、中型水电站有丰满1 004mW、白山1 500mW、红石200mW、镜泊湖96mW、莲花550mW、两江70mW、小山160mW。松花江是中国重要通航河流,经过航道整治,通航总里程2 600km,建成大安、哈尔滨、佳木斯等港口,可与黑龙江联运。 松花江流域示意图

北美五大湖

  •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即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又称大湖,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北美五大湖除密歇根湖属美国外,其余4湖均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五大湖总面积24.52万km2,其中美国占72%,加拿大占28%。总蓄水容量约228000亿m3,约占全世界淡水湖总量的1/5。各湖面积、蓄水容量、最大水深、湖面海拔见表。 北美五大湖面积、蓄水容量、最大水深、湖面海拔表 北美五大湖水系示意图 密歇根湖与休伦湖相连,苏必利尔湖水经苏圣玛丽运河(Sault Saintemarie Canals)进入休伦湖,再经圣克莱尔(St.Clair R.)河进入伊利湖,伊利湖水经尼亚加拉(Niagara)河流入安大略湖后,由圣劳伦斯(St.Lawrence)河注入大西洋(见图)。各湖之间的联络水道都因落差大而多急滩、瀑布,水能蕴藏量丰富,建有大型水电站多处,装机容量3 000多MW。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上的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三大著名瀑布之一,落差51m,宽1240m,水势澎湃,景色壮丽,为美国、加拿大的著名旅游胜地。五大湖接纳的河流不多,湖水补给主要为降水,湖水位年变幅仅0.3~0.6m。安大略湖年平均下泄流量为7 100m3/s,年径流量2 239亿m3。每年有4~5个月结冰期。五大湖地区资源丰富,人口和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五大湖之间有水道相通,与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相连,并与大西洋、墨西哥湾沟通,构成庞大的航运系统,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际水办公室

  • 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进行专业培训、信息交流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前身是1976年创立的利摩日水研究院(Water Institute of Limoges )。1991年经法国政府批准,与法国水研究协会(French Association for Water Studies, AFEE)和国际水资源管理培训中心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r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EFIGRE)等合并,成立国际水办公室,法文为Office International de L'eau,OIEau。国际水办公室为非赢利性机构,其宗旨是通过专业培训、信息交流和其他各种活动提高世界各国的水管理水平。它致力于联络法国、欧洲其他各国以至全世界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合作伙伴,以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合作网。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包括双边或多边合作机构、政府部门、水有关的机构、地方社团、大学、工业学校、研究中心、土地开发公司、供水商和专业人员、工业企业家、专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该办公室由24人组成的董事会管理,董事由各成员单位推荐经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再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管理局。管理局由主席、副主席、秘书和司库组成。办公室主任由董事会任命,负责日常工作。在利摩日和苏太兰设有培训和信息服务部,在索菲亚—安悌坡利斯设有国际合作部。协会通过下设的法国国家水专业培训中心和法国国家水信息中心开展培训、信息交流、组织国际会议及其他活动。会刊名《国际信息》(International News)。至2000年,国际水办公室已有来自世界各国成员单位149个,其中法国114个,其他国家成员单位35个。网址:http://www.oieau.fr

水政

  • 国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事行使的行政管理工作。水政是水行政管理,即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全社会的水事活动进行的管理工作,以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政的主要内容是:拟定水政策、法规;监督和监察水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协调处理地区间、部门间的水事矛盾;对全社会的水事活动提供服务和进行检查监督。水行政管理的核心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主要是建立和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和水管理制度,强化对水事活动的监督。中国历代政府多设置水官,主管水政。《管子·度地》记有“诸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任务是“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隋唐以后,历代政府中一般都设有水部(司),属工部,为行政管理机构。另设都水监负责堤防、运河的施工和工程维护管理。明清时期,在黄河等一些重要的河流设置河道总督,负责河防事务,其他的河流由沿河的地方官员兼管河务,负责河道防洪。民国时期,也设有水政部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水政部门。英国早在15世纪诞生了水法,设有相应机构管理,以后发展为水务局统一管理水事活动;日本在建设省设立河川局,负责河川防洪等水事管理;加拿大在环境部下设内陆水管理局,行使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各级政府中都设立主管水政的部门,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中央政府管理水政的主要部门是水利部,而水运、城市供水、水污染防治等的行政管理则分别由交通部、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区(市)、县也设立主管水政的厅、局。1988年第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法的颁布实施使水行政管理进入规范化、法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规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原则,以及水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对违反水法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

联合国有关水利机构

  • 联合国自1945年10月24日成立以来,相继成立了许多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其中一些组织进行了与水利有关的各种活动,包括对土地和水的利用、水旱灾害的防治、与水有关的环境卫生的改善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的组织内还设有专门的水利机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SOC)在联合国大会权力之下的一个主要机关。负责促进经济及社会发展,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卫生及有关问题等。其活动包括研究制定国际水利工作合作政策,调解国际水利纠纷,协调并开展联合国组织系统内与水利有关的各项事务。该理事会由54个理事国组成,经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每个理事国任期3年,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地点在纽约或日内瓦。办事机构设在联合国秘书处下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DESA)。该部成立于1978年,设有自然资源和能源司及政策和资源规划司,负责对发展中国家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有关开发项目的管理和人员培训等。区域委员会(Regional Council)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欧洲、拉美、非洲、西亚和亚洲及太平洋设有五个地区经济社会理事会,它们分别从事其区域内的水利开发工作。如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理事会,设有自然资源司,曾倡议并开发湄公河下游的水资源,向老挝南娥水坝、泰国水坝以及泰、老之间的巴蒙工程进行了赠款和贷款。它成立于1947年3月,总部设在泰国曼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FAO)成立于1945年10月。其宗旨是消灭饥饿,改善营养状况。设有土地及水利开发处,负责研究防治水土流失,发展灌溉事业,进行土地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至2000年12月有176个成员国,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休会期间,由49国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执行大会决议。总干事领导理事会工作,任期6年,下设6个区域代表处。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于1948年4月。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在与水有关的方面是研究控制水传播疾病的措施,制定安全供水标准和卫生计划。其主要机构是世界卫生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世界卫生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机构,每年开一次会。执行局由选举产生的30个成员国组成,每年至少开两次会。有166个成员国,1个准成员国和5000多名雇员。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UNESCO)联合国专门机构,成立于1946年11月。其宗旨在于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利于世界和平。设有水科学处,组织各国对水资源和水质进行评价和研究;组织应用水文学的国际合作与培训工作。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通过大会秘书处和执行局秘书处进行工作。大会由成员国代表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至2000年有186个成员国和4个准成员国。执行局由大会选举的558名成员组成,每年至少举行3次会议,任期4年,负责监督执行计划。秘书处由总干事领导,负责执行计划,每6年制定一次中期规划。1957年曾提出国际水文十年计划,推动了国际间水文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总部设在巴黎。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联合国专门机构,成立于1950年3月。其宗旨是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系统的建立,促进观测资料的标准化及国际交流。促进气象科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促进不发达国家气象工作的发展。第7次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讨水文学和水利的发展。它还寻求在评价水资源方面的世界范围的合作,通过协作建立网点和服务机构,帮助开发水资源;通过技术合作方案,以提供专家、研究资金和设备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和改进其水文机构。该组织至2000年有185个成员国,其中国家成员179个,地区成员6个。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UNEP)1972年由联合国提出建议,1973年1月正式成立,促进环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负责指导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的环境规划事业,并研究与水有关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977年曾召开过联合国水会议,在会上提出了马德普拉塔行动计划,为各国政府制定水开发计划提供了参考性文件;最后又发表了《联合国水会议宣言》,号召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共有水资源;鼓励世界银行和地区开发银行资助发展中国家开发水资源。该组织领导机构是由58个成员国组成的理事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其活动。总部设在肯尼亚内罗毕(Nairobi)。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机构。成立于1957年7月。其宗旨是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在水方面促进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在水文研究中的应用。由35个理事国组成的理事会行使职能,至2000年有128个成员国。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联合国国际组织。成立于1967年1月。其主要任务是协同联合国系统中致力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其他组织,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并参与工业用水和污染控制工作。理事会由53个成员国组成,并负责制定方针政策,由秘书处执行主任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69个成员国,凡联合国成员国、专门机构成员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均可加入该组织。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联合国机构。成立于1965年。其宗旨是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并向他们提供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援助,建设较为富饶的社会和经济,也为水工程以及有关水的项目提供资金。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代表处。署长任期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经济集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合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经济发展学院(EDI)等单位。世界银行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日常业务机构是执行董事会,行使理事会赋予的职权。执行董事会由21人组成,其中5人由美、英、德、法、日5国分别委派,其余16人由地区分组选举产生。中国由于拥有一定投票权,可以单独派出一位执行董事。世界银行总部设在华盛顿,下设6个地区办公室,每个地区办公室下设若干个局,局下设处。到1998年6月,世界银行有会员国181个,在世界主要国家设立有70多个代表处、办事处。中国是世界银行创始成员国之一,1985年世界银行在北京设立了驻中国代表处,1987年成立了亚洲地区中国局,1991年改为中蒙局。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me,WFP)根据1960年第16届联大和第11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于1963年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以粮食为手段帮助受援国改善粮食自给程度,消灭饥饿和贫困。该署的领导机构是粮食援助政策和计划委员会,由42名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员组成,由总干事领导,行政机构是秘书处,总干事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任期4年。1973年中国正式参加该委员会。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gricaltural Development, IFAD)成立于1977年11月。其宗旨在于筹集资金,以优惠条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国自1980年加入该会,并向该会捐款。受援国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执行局为36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3次会议,每届理事会任期3年,秘书处为办事机构,总裁任期4年。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

  • 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氧化合物,分子式为H2O。水一般是无色、无臭、无味的透明液体,常以液态、固态和气态3种聚集状态并存于自然界中,液态称为水,固态称为冰,气态称为水汽(水蒸气)。在101 325 Pa(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4℃时密度达到最大值(1 000 kg/m3),水的比热容为4 186.8 J/(kg·K),是自然界热容量最大的物质;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重要的溶剂,而且是一种惰性溶剂,在溶解物质的过程中本身很少发生化学变化。地球上水的分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在《世界水平衡和全球水资源》中公布的数字,地球上拥有体积约13.86亿km3的水,折合全球表面水深为2 717.6m。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机体中。存在于海洋中的水约13.38亿km3,占地球水量的96.536%;南北极和高山区的冰和积雪约0.241亿km3,占全球水量的1.739%;地球上的地下水约为0.237亿km3,占全球水量的1.71%;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沼泽的水分别约为17.64万km3、1.75万km3和0.21万km3,占全球水量的0.014%;大气中的水气约1.29万km3,生物系统中的生物水只有0.11万km3,两者总共只占全球水量不到0.001%。但是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主持的“世界气候计划”于1992年公布的数字却略有不同:地球上的水体积为14.590775亿km3,折合全球表面水深为2 860.9m。其中,海洋水约13.715亿km3,占全球水量的94%;南北极和高山区的冰和积雪约0.244亿km3,占全球水量的1.67%;地下水约为0.627亿km3,占全球水量的4.3%;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沼泽等地表水体中的水约为36万km3,不到全球水量的0.03%;大气中的水气约1.55万km3;存在于生物系统中的生物水约0.2万km3。水循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约23%消耗于海洋及陆地表面的蒸发。当空气冷却和存在凝结核时,水蒸气便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来源。降水量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和岩层,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或者增加冰川的储量,最后汇集到海洋。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处于永无停息的运动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态系统,称作水循环系统,又称水文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不仅紧密联系着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而且是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纽带。水循环系统中包含着许多彼此耦合的子系统,如海洋—大气子系统,陆地—大气子系统,冰雪—大气子系统,大气—土壤—植物子系统,地表水—地下水子系统等。水循环具有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特征。全球的海洋和大陆间的水循环过程是最大尺度的过程。在海洋、陆地、冰雪圈等子系统与其界面间进行的水循环过程则为尺度略小的过程。各子系统中还存在着更小尺度的过程,例如陆地的水循环过程中,有干旱区、湿润区、流域、水系的水循环过程。还有尺度极小的水循环过程,如植物根系—土壤、植物叶面—大气等。各种大小不同的时空尺度的水循环过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与人类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活动必须依靠氧气,而水是大气层中氧的主要来源。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化学进化阶段,即由最简单的化学元素形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阶段。这些有机化合物进入水体之后,由水层保护,不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并在水溶液中进化(演化)为原始生物,开始了生命进化过程。水是生物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哺乳动物体内的水分平均为体重的60%~70%。成年人体重的65%为水分,每天饮水或者连同食物吸收的水分约为体重的5%;新生婴儿体重的80%为水分。水是人体内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溶剂,消化、新陈代谢、造血、组织合成等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人体内的废物也是随着水分一起从体内排出。此外,排汗和皮肤表面蒸发还起着调节体温的作用。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75%~85%。农作物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能发芽、生长、发育和结实。生产1 kg冬小麦籽粒,约需1 000 kg的水。水体中还能滋生繁育大量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向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任何生物,若缺水或失水都会使机体产生严重后果以至于机体的死亡。工业部门需要用水作为原料或介质进行蒸煮、清洁、溶解、浸透、加热、冷却、洗涤、结晶等。水参加大多数化学产品如碱、硝酸、氧、氢、酒精等的生产。海洋、河流、湖泊的水是廉价的运输载体。水还是古老的动力和可再生的能源,水力发电在当代能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水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水在吸热和散热过程中,参与了气温调节,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致出现剧烈的变化。海洋以及从海洋进入大气层的水汽,是调节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为地球上生物体创造了适应生存与繁衍的条件。当代世界上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污染和酸雨等,都与水量和水质有关。森林砍伐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由于影响了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循环状况而产生的。水量不足出现的旱灾和水量过多出现的洪灾,更是水对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天然水并非绝对纯净的。水中含有的杂质大体上可分为3类:①溶解物,如钙、镁、钠、钾、铁、锰、硅等元素和二氧化碳、氮、氧、硫化氢、沼气等气体;②胶体物,如硅胶、腐殖质胶等;③悬浮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泥沙以及其他漂浮物等。天然水中的杂质直接影响着水的性质和质量,水质的优劣是根据水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和多寡来评价的。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有:色度、嗅和味、浊度、总固体物、可沉降固体、温度和电导度等。天然水中还可以检测到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无机物,特别是重金属,如As3+(砷离子)、Ba2+(钡离子)、Cd2+(镉离子)、Cr3+(铬离子)、Pb2+(铅离子)、Hg2+(汞离子)、Se2-(硒离子)、Ag+(银离子)、Zn2+(锌离子)、CN-(氰离子)等。水的生物特性主要是直接影响水质的水生物和微生物的群落和数量。水中生物由于在水体不同的空间分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两大类,前者包括水中的病菌、细菌、真菌,后者包括藻类及原生动物等。水科学地球的形成和演变、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天文、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及其应用学科都需要研究与水有关的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人们把地球表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上述那些与水有关的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水科学”这一概念。水科学主要内容是研究地球上一切天然水、水圈的特性、水圈的变化过程和现象,以及认识水圈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等。

韩江

  • 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河流之一。古称员江、恶溪,后称鳄溪,因韩愈著有《祭鳄鱼》文而得名。韩江流域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3省22个市、县,流域面积30 112km2,三省占流域面积分别为59.3%、40.1%、0.6%。流域地势由西北和东北向东南倾斜,分水岭大部分海拔为1000~1 500m的高山。北部以武夷山与赣江分界,西部和东北部以台地与东江和九龙溪分界,东部以玳瑁山、博平岭、凤凰山分别与独流入海的九龙江和黄岗河分界,西南部以莲花山与榕江分界,干流向南流入南海。流域内山地占流域总面积的70%,多分布在流域北部、中部,一般在海拔500m以上;丘陵占流域总面积的25%,多分布在干支流谷地,一般在海拔200m以下;平原占流域总面积的5%,主要分布在韩江下游三角洲,一般在海拔20m以下。韩江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梅江为主流,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上嶂,河长307km, 流域面积13 929km2,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广东省的五华、兴宁、梅县、梅州和大埔等市、县,在三河坝与汀江汇合;汀江发源于福建省宁化县的赖家山,河长323km,流域面积11 802km2,由北向南流经福建省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和广东省的大埔县。梅、汀两江汇合后称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澄海、汕头等市注入南海(见图)。其他主要支流有五华河、宁江、石窑河、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梅潭河等。以梅江为源头,干流总长470km。 韩江水系示意图 韩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并常受热带气旋影响。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天数多,年平均可达165 d,多年平均气温为2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 620mm,大部分集中在4~9月,由于受地形影响,降雨量自沿海向北增大,过莲花山脉后,又向北逐渐减少。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251.5亿m3,水能蕴藏量1 870mW,可开发量为1 380mW。韩江流域植被覆盖率为35%左右,水土流失总面积达4 722km2,占流域面积的15.7%。梅江上游五华河年平均侵蚀模数为506.8 t/km2,含沙量为0.68 kg/m3,是中国南方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1997年,全流域人口1 0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4%;耕地面积28万hm2,人均占有耕地山丘区不到667m2(1亩),下游三角洲地区仅为260m2(0.39亩)。韩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粮食主要产区和高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茶叶、柚子等。流域矿产资源较丰富,储量最大的有煤和石灰石,主要分布在上游。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汕头市为中心。历史上韩江流域洪(潮)、涝、旱及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1976年旱灾严重,旱期长达8个月,流域内84%的耕地受旱。据历史资料统计,韩江下游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大洪水。1996年8月汀江发生20~50年一遇洪水,受灾人口85万人,成灾农田3.3万hm2。1960年6月,梅江及韩江发生20年一遇洪水,梅县县城被淹,冲垮支流上一座中型水库,中、下游受淹农田12万hm2。1969年7月,3号台风在粤东沿海登陆,韩江三角洲及附近沿海地区发生50~100年一遇的风暴潮,受灾人口93万人,受灾农田面积9万hm2。20世纪末,已建成各类水库1 197座,总库容17.45亿m3,其中大型3座,总库容4.42亿m3;有效灌溉面积20万hm2,耕地灌溉率73%;已建江海堤防总长2 050km,保护区人口546.5万人,耕地13万hm2;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 340mW,其中棉花滩水电站装机容量600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