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人工弯道式取水

编辑
所属类别:取水枢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人工弯道式取水
外文名称:

利用修建于河道内或岸边的人工弯道所产生的横向环流,减少入渠泥沙的有坝取水。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通常由上下游整治段、人工弯道、进水闸、冲沙闸、壅水坝或泄洪闸等组成(见图)。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按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原则布置,进水闸正对水流布置在弯道凹岸,冲沙闸与进水闸中轴线成30°~35°设置。利用弯道环流及侧面排沙时产生的横向环流,将挟带推移质泥沙的底层水导致凸岸冲沙闸,而使含沙量较小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进水闸。进水闸前的Γ形导沙坎起加强环流及阻拦底沙的作用。洪水期多余水量由弯道上游的泄洪闸或壅水坝泄至下游。

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示意图

1—冲沙闸;2—进水闸;3—导沙坎;4—泄洪闸;5—小路

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常修建于山麓区山口以上挟沙能力较强、大粒径推移质较多的河段,并尽量利用稳定的天然河弯。当在直河段或较宽的河道上修建这种形式的取水枢纽时,则须设导流堤缩窄河床,形成人工弯道。在多沙河流上,冲沙闸底板高程应稍高于河底平均高程,以避免淤埋现象;进水闸底板高程宜高出冲沙闸底板1~2 m,以增加闸前淤沙容积,减少入渠泥沙。

第一座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于1939年始建于苏联的费尔干盆地,故又称费尔干式取水。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新疆地区开始修建。早期的人工弯道式取水枢纽在运用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弯道设计流量标准偏高,致使弯道宽度过大,环流强度偏弱,影响排沙效果;冲沙闸底坎高度偏低,当下游河床发生严重淤积时,闸底板被淤埋等。中国新疆在总结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对枢纽的工程布置及设计标准做了一些改进,如将泄洪道与引水道分开;选择符合当地河流条件的洪水频率进行弯道设计,加大弯道长度,以提高环流强度;抬高进水闸及冲沙闸的底板高程,延长下游导流堤,以增加弯道淤沙容积及下游输送泥沙的能力,防止闸底板淤埋等。改进后的人工弯道式取水防沙效果好,已成功地用于推移质泥沙较多、年径流量较大的山区河流。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